近年來,水陽鎮針對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不充分、村集體增收方式不多、群眾參與治理不夠積極等難題,深化“黨建+”思維,構建“黨建驅動”“干部帶動”“機制聯動”三維聯動機制,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,持續推動干部下沉,提升服務效能。
黨建驅動,織密治理“紅色網絡”,激活振興內生動力。立足組織優勢破解治理困局,充分發揮黨建引領“主心骨”作用。健全組織體系。統籌全鎮黨群服務資源,貫通“鎮—村(社區)—網格—黨員中心戶”四級網格管理架構。122名機關黨員直插一線,2024年開展矛盾調處、走訪慰問、政策宣傳等活動62次,化解信訪積案4件,實現12345重復投訴率明顯下降。深化自治實踐。建立村民議事會等群眾組織,積極推廣“小院說事”“五星閃耀”“老袁和事”等“原生態”村事民議制度,聚力解決群眾關注的停車、違建等治理難題,真正做到聽群眾說事、讓群眾議事、給群眾辦事、由群眾管事,充分撬動黨建引領下的自治共治力量。推動服務下沉。發揮部門職能優勢及黨員專業特長,圍繞農村基礎設施提升、困境兒童幫扶、獨居老人關懷等群眾“急難愁盼”,進網入格幫助協調問題260余件。充分整合各方資源,聯合民政、衛健、團委等力量,開設老年食堂、健康義診、愛心暑托班等特色服務項目,做到民有所呼、我有所應。
干部帶動,下沉服務“田間課堂”,點燃共富發展引擎。深化“四下基層”工作機制。114名包村干部建立“周聯系、月走訪”制度,通過院壩會、田坎會等收集解決群眾訴求127件。建立“教授工作站+黨員技術員+示范戶”三級聯動機制,推動機關黨員干部深入田間地頭,帶頭推廣綠色高質高效養殖技術,累計開展送技術、送政策、送信息、送服務“四送”行動37場次,累計覆蓋群眾1200余人次。實施“黨建+共富”專項行動。指導村黨組織創新發展“融合經濟”“飛地經濟”,探索打造“共富聯合體”,形成“強村帶弱村、產業帶農戶”的共富格局。推動水陽社區、吳村村與新建村組建產業聯盟,投資建設稻漁綜合賦能中心,預計年均可為村集體增收9萬元。培育特色產業品牌。按照“一村一品、一村一特”的發展思路,圍繞水陽三寶、幼蟹養殖等特色產業,主動謀劃延伸產業鏈,持續做好“土特產”文章,最大限度激發村(社區)資源要素活力,努力將資源優勢、產業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。
機制聯動,創新生態“積分賬本”,筑牢綠色治理屏障。構建“黨員+環境整治”責任體系。設立12處河道巡查“黨員責任區”,開展流域環境提升行動60余次,累計清理河道漂浮物23噸。建立“紅黑榜”動態評比制度,評選美麗庭院示范戶45戶,整改人居環境問題63處,推動人居環境從“一時美”向“持久美”轉變。創新積分制管理。在3個試點村設立“生態銀行”,將環境整治、河岸清理等志愿服務納入積分兌換體系,800余戶家庭通過“季度公示+實物兌換”機制,累計兌換價值1.5萬元生活用品。實施生態修復工程。在全域推廣河溝生態養殖模式,引導養殖戶按照“種草、育螺、稀放、配養”的模式開展水產養殖。完成漁業綠色循環發展試點項目一期4772畝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尾水治理,配套建設生態凈化池、生態溝渠等設施,推動水域生態持續向好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