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溪口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圍繞基層治理重點任務,精準聚焦群眾急難愁盼需求,以“小切口”破題,做好基層治理“大文章”,推動形成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鎮、矛盾不上交”的善治格局。
搭好“議事臺”,讓群眾“唱主角”,激活基層治理“新動能”。通過優化“四議兩公開”制度,在9個村(社區)推廣“板凳協商會”,將議事地點從村委會搬到群眾家門口。例如,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“村道狹窄、路燈缺失”問題,四和村、華陽社區村干部組織黨員、村民代表實地查看,召開2次板凳會協商解決方案,最終通過“村集體補貼+上級扶持”方式,拓寬村道約5公里,安裝太陽能路燈10盞。“以前村里的事都是干部說了算,現在我們也能‘拍板’,感覺自己才是村子的主人。”村民的話,道出了基層治理的真諦。今年以來,全鎮通過“板凳會”解決道路硬化、垃圾清運、灌溉設施維修等問題8件,群眾參與度達60%,有效激活了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。
織密“調解網”,讓矛盾“不上交”,筑牢基層和諧“穩定線”。為有效化解基層矛盾糾紛,維護轄區和諧穩定,溪口鎮9個村(社區)均設立“人民調解室”,邀請退休干部、老教師、非遺傳承人等德高望重的同志參與矛盾調解。充分發揮他們熟悉鄉情、了解民意、善于做群眾工作的優勢,助力矛盾糾紛就地化解。同時在矛盾糾紛化解過程中,始終堅持“以案釋法”“以法析理”,形成“在調解中普法、在普法中調解”的良性互動氛圍,讓群眾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學到法律知識。截至目前,全鎮通過調解隊伍化解矛盾糾紛13起,調解成功率90%,實現“民轉刑”案件零發生,為鎮域經濟社會發展營造了和諧穩定的環境。
培育“新風尚”,讓文明“潤人心”,奏響基層文明“主旋律”。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提升群眾文明素養和鄉村文明程度,溪口鎮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重要陣地,常態化開展“文明家庭”“宣州好人”等評選活動,用群眾身邊可信可學的先進典型事跡教育引導身邊人,讓文明新風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。其中,金龍村92歲高齡的饒萍英婆婆,15年如一日悉心照顧癱瘓兒媳,用實際行動詮釋了“孝老愛親”的傳統美德,她的事跡在全村廣泛傳播,成為群眾學習的榜樣,并成功獲評“孝老愛親模范”。同時積極推行“紅黑榜”制度,將孝老愛親、遵紀守法、勤儉節約等文明行為納入“紅榜”進行公開表彰,將亂搭亂建、厚葬薄養、封建迷信等不文明行為納入“黑榜”進行曝光警示;通過“曬面子”倒逼村民“重里子”,引導群眾自覺養成良好行為習慣。如今,全鎮紅白喜事簡辦率達80%,“誠、孝、儉、勤、和”的文明新風撲面而來,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,為基層治理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